《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

素材图片素材图片
文件类型:PNG
文件大小:277.83KB
尺寸:1080 x 764

下载所需积分: 5

分组: 大二作品

作者姓名: 冉博华

学校: 深圳大学

指导老师: 郭子怡;夏珩

这是一份以“绘图 drawing”为主要手段推进建筑“叙事”的优秀作业。材料方面企图透过探讨石材的质感变化,去营造以材料的掌控作为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个人对建筑感知的探索过程。冉博华同学对石材的表现提出见解,然后测试一套自我的绘图表达方法,描述出一种透过不同石材肌理、搭接方式、并且结合人体活动的多层次空间可能性。这是一套有试验性、有细微度、有敏感度的作业,图纸展露了个人的感觉,在后者,从卡夫卡的“文本”出发,提取片段性故事为基本空间场景组织要素,着重讨论其叙事逻辑的可能性,并试图完成一个“建筑”。是一个独特的作业。

大二上学期,老师给我的主题是个人记忆。我便选择了一本我很喜欢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而建筑也是一种打动我的力量。我很好奇,也很有动力去探索。令人感动的事物,是否都是相通的?我能否通过建筑,去传达小说带给我的感动?我想要做出尝试。

第一阶段是材料研究。我们首先在给定的场地——艺术邨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的特性。对于我来说,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石头。它那坚硬的质感和厚重的质量感一直令我着迷。表皮的各种粗糙度,正凸显了其顽硬的性质。我将石头的粗糙程度按照加工程度深浅,以天然——人工——天然的方式排列起来。之后我希望将石头的性质与人的感受联系起来,从不同人体尺度,不同功能出发安排石头的布置,进而从可触摸到只可视,生成了一面石墙。其余三个立面以同样的方法生成。根据小说的情节,我将一层安排为阅读与交流工作空间,此时石头的粗糙程度是多变的,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感受安排不同性质的石头。第二层是藏书空间,二层所对的就是“只可见”的石墙,给人一种梦幻的感受。

第二阶段是文学转译。我抛开了一切对于建筑的限制,专注于对感受的提取。绘制了五张剖面抽象图。接着就进入了具体情节的提取。我基于之前绘制的抽象图,结合小说情节,像绘制分镜一样绘制了八张场景剖面,在其中置入角色。对于建筑的形态,我希望是一个神秘的却吸引人的。所以我参考了路易斯康的案例,外表用了间接的方形,而内部的体块从表皮中延申,挖掘出来。当人进入其中,就会被其中相互挤压的,内脏一般的结构所吸引。顺着小说的叙事逻辑拾级而上,可以体验到时而被巨大的构造压迫,时而进入空旷的空间,时而眺望远方的景色,时而观察建筑的内部 “自己” 的过程。最后从来时的出口走出,已经和进入时的自己或多或少不一样了。

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尝试,我认为通过这不寻常的转译与研究,我对于建筑的理解加深了许多,也加强了我探索的勇气,确信了自身。

会员专属

开通会员后,每月可获得1000积分,积分可用于下载素材。

高校机构及学生认证免费*

相关内容
《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
《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
《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
《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
《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
《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
《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
《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海边的卡夫卡》——艺术邨文学转译与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