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iving by Corridor共居廊上——“当廊道成为一种可能”

素材图片素材图片
文件类型:JPG
文件大小:343.56KB
尺寸:800 x 600

下载所需积分: 5

分组: 大三作品

作者姓名: 周兴琦

学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 李少翀,张倩,王代赟

该方案位于西安市碑林区测绘西路东侧,现瓦窑小区一侧。场地为一块南北长条形场地,长约265米,宽约80米,面积2.1公顷,是西安市的老旧小区聚集地。 方案致力创造一个连续开放的社区。 方案整体为廊式住宅,通过一条条连续的廊道把住栋的每一层串联起来。我在廊道的转角处置入垂直向的功能空间,包含社区幼儿园,运动空间,艺术空间,书吧自习室,办公室,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共享厨房,社区农场等。 在这种情况下,连续的廊道成为了连接几个功能空间的链接,人们可以在任意一层通过廊道抵达某个垂直的功能空间,与此同时,我也对每一段的廊道进行空间设计和功能赋予,使得不同段的廊道会拥有不同的属性,例如运动街区,艺术街区,种植街区,众创街区等,人们会开始在廊道之上进行社交和活动,廊道不再是仅提供通行功能的“公摊”,而是成为了一个串联不同人群的精彩生活,承载人们社交及活动的场所。 转角处功能节点的置入,则在竖直方向上为人们提供了竖直社区的可能,且同样代表不同属性的功能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廊道抵达每一个功能空间。 水平向曲折的廊道与竖直向的功能块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开放的空中社区。 首层则利用了长墙和短墙两种空间语言,短墙是实际落地的作为承重结构的剪力墙,我将它视为一种“通透的”,“可通过的”社区内外边界,长墙则进进行空间组织,我将它视为“模糊社区内外边界的手段”。 长墙会在某些位置将边界往社区一侧揉,使得城市中的人群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的氛围中,但可达性的切断保留了社区居民的隐私,例如运动场地和画廊,在某些位置则会把边界往城市一侧揉,使得社区的生活氛围晕染到城市中。长墙与短墙相互作用,小菜场,运动场地,沿街商业,画廊等穿插布置,共同塑造了一个开放且极具活力的社区邻里空间,每个部分都与外部街道或内部社区相互渗透,在书写社区活力的同时,也塑造着城市空间。 户型方面,设置了各不相同的10种户型 “2种主干家庭户型,4种核心家庭户型,2种青年公寓户型,2种老年公寓户型”,应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且与社区功能布置的由南到北为青年到老年的属性相契合。 结构与材质方面,住栋部分采用混凝土接力墙结构,且都以平行墙的模式进行结构布置,廊道与垂直功能空间则采用钢框架结构,外表皮使用白色的穿孔铝板,使得其具有更高的预制性和可变性,为不同空间模式的形成提供了诸多可能,混凝土与钢结构相互咬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构美。

会员专属

开通会员后,每月可获得1000积分,积分可用于下载素材。

高校机构及学生认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