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新里 · 弄传未来——基于智能轨道慢行系统的老幼服务社区设计

下载所需积分: 4
年份: 2023
学校: 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
课题: 沪上新里 · 弄传未来——基于智能轨道慢行系统的老幼服务社区设计
设计师: 高天洋/刘轩/胡文婧
指导老师: 李伟/贾巍杨/宋祎琳
基地地址: 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乔柏路
类别: 公共空间/住宅/医疗
伴随上海城市高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结构性调整,如何在城市扩张的新区传承城市本土文化,唤起传统街巷记忆,成为本项目老幼服务社区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设计基于智能轨道慢行系统,从里弄机制转译、弄堂活动复现、代际融合模式三个方向开展,通过对上海文学影视作品中场所事件的解析,提取功能与事件原型,将上海本土文化与建筑在地性进行研究探讨和转译,得到上海传统公共活动的空间序列与显著特征;结合新区科技属性,设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形成轨道主街与里弄次街的街道层次,演绎还原上海传统文化场景,将城市的刻板界面以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市井方式取代,复现上海传统的街巷记忆与活动图景。社区以养老、托幼服务为主导,具有多项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创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将效率至上的都市与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空间糅合在一起,为老幼群体提供具有城市特色的温情生活场所,在上海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有一份独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一处不乏诗意和温情的栖居之地。
项目基地位于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临港新片区 滴水湖核心片区。 滴水湖核心片区位于新片区主城区东南沿海,北护城河以南、两港大道 以东、芦潮引河以北,总面积约 72.09 平方公里。 基地南部为住宅设计用地;西侧为商务办公用地;东侧为医疗设施用地;北侧临湖。
日常化写作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作家独特的写作领域,他们将描写的对象定位到底层市民,以写实的方式展现石库门、上海弄堂中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对上海文艺作品中场所事件的解析,提取功能与事件原型,将上海本土文化与建筑在地性进行研究探讨和转译,得到上海传统公共活动的空间序列与显著特征。
结合滴水湖核心片区的慢行系统规划以及实地调研,将慢行系统规划与智能交通作为设计概念的第一部分。 伴随着人口不断地外扩迁移,原本产生于老上海的城市文化也不断地向外扩张,在新的区域内落地生根。方案位于新规划片区内的基地,为老城区文化迁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因此将上海老城区文化转译作为设计概念的第二部分。
将基地园区现有”智慧公交+ 新能源无人车+ 智慧骑行共享单车+ 电动摆渡车“等共享定制交通模式引入场地,在场地内部的主-次级街道中,以街巷骨架置慢行系统,构建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网络。该慢行系统延续基地园区高新技术,面向未来科技,利用无人驾驶车厢与智能定速轨道在场地内部街巷中设置多个停靠站点,不同站点结合组团功能类型,形成活跃程度不同的公共空间系统,便于老幼日常出行,并增添交互活动区位。
轨道交通置入,两侧置入六个功能体块组团;底层主要作为公共空间,场地中部链接底部同样作为公共空间。依托底层公共空间在其上部设置生活部分。
西侧主要为老年养护院组团。其底层为文化活动中心与生鲜市场的混合功能。二层同样设置连续的步道,作为慢行系统停留节点,同时与西侧场地入口的公共服务部分相接,进一步提高老人生活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又与底层相接,形成功能上的延续。三层及以上的养护院部分以组团的方式设置内庭院,利用阶梯性的退台保证房间内日照时间充足,同时增加与庭院景观的接触面积,形成人与自然的交互。
中间地块主要为日间照料中心与幼儿园,作为本次设计中老幼融合的重要场所,在中间地块将进一步深化老幼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老年人和儿童在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分析,得出其结合最紧密的时间段为上午8点至10点。结合他们的行为尺度分析,选取三种融合模式:共享用餐、共享街道、视线融合。分别设置在社区食堂、儿童游玩内街以及跨越轨道的日间照料中心平台和幼儿园外廊。
东侧主要为老年公寓组团。其底层为文化活动中心与商业混合功能。二层设置连续步道,作为底层公共空间与顶层住宅空间的过渡空间。三层及以上的老年公寓部分采取单廊式布局,保证老年公寓房间南向采光要求,同时利用北侧内廊与其北侧建筑的共享阳台进行连接,创造交往场所。两个老年公寓组团之间为文化活动内街,因此老年公寓东西两侧均设置一定数量的公共空间与外挑平台,与内街上的行人产生视线交互,产生互动。
二层设置架空慢行步道,结合放大平台节点与活动“盒子”,形成场地内连续的室外活动的场所,缓解里弄街巷的拥挤感。 三层主要功能为养护院及老年公寓等居住空间,设置多种居住类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幼儿园共享餐厅空间,希望交往活动的使用者可以在午休时段继续在此空间逗留。
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与幼儿园拥有各自的专有空间并通过视线可达实现两者交流。
老人与儿童两者相结合的街道空间,在内街中设置儿童活动路径与老人休息平台,两者互为看护。
主街道上智能轨道交通的停靠站点同时对应了场地外部环境,和场地内部五条不同主题的内街,以达到场地外部街区与内部建筑,不同公共活动功能之间的便捷换乘。
乘坐智能轨道车,第一站为始发公交车站,场地内轨道系统与片区内公交车站接驳,满足老年人便捷的换乘条件,减少非必要长途活动。
第二站停靠在养护院组团,对应内部街道为商业街,底层商铺满足居民日常活动交往需要,将建筑的商业功能与日常生活世界更好地糅合在一起,将功利的都市与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空间糅合在一起。
第三站停靠在社区食堂站,底层街道内部设置多样化活动途径,将封闭、刚性界面转化为柔性界面;二层设置休息平台,平台两侧居民形成视线交互,增进交流。
第四站停靠在日间照料中心与幼儿园之间,底层街道布置游乐设施,与上层看护者形成视线交互;同时在轨道两侧设置社区剧场,对上海传统生活文化进行戏剧转译,吸引儿童与老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第五站停靠在老年公寓A,在此设置外扩平台,通过外挂阳台、活动盒子、休闲桌椅等设施的置入,用充满着灵活性和柔性界面的小型建筑空间促进老年群体的交流活动。
第六站停靠在老年公寓B,在社区的居住空间中,通过建筑阳台、连廊等外扩平台实现相邻楼栋间居民的交流活动,建筑材质多采用木制,营造温馨的居住氛围。底层商业体量与上层居住体量围合形成庭院,结合上层外挑平台,居民与景观庭院形成丰富的互动效果。
Along with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Shanghai's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and aging population, how to inherit the city's local culture and evoke the memory of traditional alleys in the new area of urban expansion has become a key concern in the design of this project's old and young service community. The design is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rail slow walking system, and is carried out in three directions: translation of lane mechanism, recreation of lane activiti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integration mod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lace events in Shanghai literary works, the function and event prototypes are extracted, the loc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localities of Shanghai are studied and translated, and the spatial sequence and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public activities in Shanghai are obtained. The system is combined with the technological attributes of the new district, and an intelligent rail transit system is set up to form a street hierarchy between the main rail street and the sub-streets of the lanes, to recre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scenes of Shanghai, to replace the stereotypical urban interface with a humanistic and urban way, and to reproduce the traditional street memory and activity scenes of Shanghai. By creating an open and shared public space, the community blends the efficiency-oriented city with the humane urban living space, providing a warm living place with urban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elderly and young people, maintaining a uniqu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Shanghai, and becoming a place of poetry and warmth. It is a place of poetry and warm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