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新馆

下载所需积分: 4
年份:2023 学校:中央美术学院 课题:中国美术馆新馆 设计师:唐黄哲缃 指导老师:Rem Koolhaas,朱锫,Stephan Petermann,姚东梅,张茜,刘焉陈,侯晓蕾 基地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北辰东路与大屯路交岔口西北角 邮政编码: 100101 类别:公共空间/展览空间/文化空间 奖项:千里行提名奖、2023届本科毕业生优秀作品一等奖
总建筑面积:140000m² 规划用地面积:95780m² 计容面积:110800m² 建筑高度:46m 容积率:1.16
本次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在对OMA中国美术馆新馆 “又称NAMOC” 竞标方案的研究的基础上再建它。项目位于奥林匹克公园,OMA的初衷是想要在北京的北中轴线上创造一个美术馆之城,所以OMA大胆打破了场地红线,把片区规划内的更多功能也包括进去,形成一个更加复合的综合体,让美术进一步向公众开放。并在呼应北京城市肌理并连接周边的同时,创造了能让市民自由选择观展顺序的富有活力的街道式展厅空间,与一套高效的垂直交通系统。
如今距离当初OMA的设计已过了十多年,期间场地周围出现了数座已完工的巨型建筑,如北面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与党史馆,南面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它们让这个文化区的氛围不可避免地变得严肃起来了,本应包容公众,服务公众,可实际上如此巨大的尺度却十分不亲民,但即便如此,这里仍旧是北京市民周末散步玩乐的选择。
延续OMA用NAMOC连接奥林匹克公园文化区的想法,继续选址在同一地块,但这次将红线进一步突破,让NAMOC能够直接与西边的水岸产生关联。然后继续做一个体量能被消解的NAMOC,在保持它身为国家级文化设施的严肃性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公共性。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肌理的探索,把场地与纽约的格林威治村、798艺术区的尺度对比,并进行了一些形态上的尝试。
最终选择景观化的处理手法,将西侧沿岸的新奥购物中心与美术馆连成一体,让建筑整体成一个面向公园水岸的绿色的山坡,屋顶与地面两套交通系统交织其中,并在功能上将NAMOC大致分为了美术馆与公共艺术区两部分。
为了让NAMOC更好地连接周边,在首层设置贯穿东西的通道,连接城市与奥体公园,南北的则连接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与党史馆。通道交汇于场地中心作为美术馆与公共艺术区主要入口的巨大中庭空间,公众可从四面八方到达。 屋顶是一套西低东高的屋面坡道系统,通过散落在其两侧的盒体空间,能够直接从屋面到达各个楼层,并在中庭空间通过垂直交通与首层街区形成闭环。丰富多样的步行系统创造更多街区空间,为艺术与公众的交互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随机性。
14万平方米的功能空间如榫卯般被精密地嵌套进了这个楔形盒子里,而美术馆与公共艺术街区虽然空间上分隔,但在视线上相互交织贯通,相互渗透。而越具有公共性的功能,如商业,教育,艺术工作室,便越位于更贴近步行系统的位置上。屋顶草坡也设置了大量圆形天窗,以满足坡下功能的光照需求。
在南北两侧立面延续了屋顶的手法,营造出丰富且连贯的体块,以此来改善巨大立面的体积感,东立面则保持与周边其他建筑东立面近似的有整体感的风貌,体现它身为一个国家级文化设施的严肃性。
尽管选择的策略与OMA不尽相同,但与它持有同一个愿景,即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富有活力的,更具公共性的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