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岱嵩岛东岸计划

素材图片素材图片
文件类型:JPG
文件大小:912.5KB
尺寸:1080 x 1079

下载所需积分: 4

年份:2022 学校: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 课题:到灯塔去——岱嵩岛东岸计划 设计师:张佳昕/王泽 指导老师:张燕来 基地地址:中国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 类别:公共空间/文化空间/历史

岱嵩岛,是坐落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湾海域的一个小岛,其东南部通向外海,东面与整美半岛隔海相望,有一众民间摆渡船载客往来其间。填海造陆之前,岱嵩岛的宗祠就坐落在在岱嵩岛的东海岸,面向大海,守护着渔民出海的方向。

东岸,是记忆所在,是打拼所在,是交流所在!据此,我们将东岸作为岱嵩岛发展的起点,挖掘在地特色,畅想岱嵩岛未来,既作为自身的记忆录,也作为外界了解岱嵩岛的窗口,唤醒岱嵩岛的记忆传承。

一、 灯塔——岱嵩岛精神轴线的构建

填海造陆之前,渔民走出祠堂便是大海,祠堂守望着渔民出海的方向,是归家时一眼望见的心中“灯塔”。但随着陆地的慢慢扩张,时至今日,祠堂已淹没在幢幢现代化楼房里,昔日“灯塔”隐灭,离家者是否还能听到这个海岛的呼唤?

因此,我们想要在海边重新建立一座灯塔,一座象征着岱嵩岛的灯塔,她永不会被淹没。无论是对于离家的渔民,还是对于来到岱嵩岛的游客,这是岱嵩岛的象征。

新的灯塔延续并加强了祠堂朝向大海的轴线,根据潮汐变化,涨潮时可坐船从外海一直到祠堂尽头,落潮时可由祠堂步行走到灯塔,爬到顶端,眺望岱嵩。灯塔形象取“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以方至圆的变化象征岱嵩岛的美好发展,两座反向的灯塔更是将过去与未来紧紧相连。

二、 吊蚝工作坊——老幼照看需求介入乡村工作模式的研究

在岱嵩岛现在的东南海岸边的吊蚝工作场里,我们见到了许多本地村民,他们基本上是中老年人,以串吊蚝为工作。我们发现,他们工作时的状态为一人一个工位,彼此之间并未有太多的交流与沟通。其邻近处有本村的幼儿园,儿童放学后的时间与家里大人的工作时间相冲突,因此我们试想通过“圆”的围合感来探讨新的工作模式,同时考虑游客群体和当地儿童玩耍、看管的功能介入后的空间关系。

本地吊蚝的工作场为一个简易钢板搭建的棚子,外围就地取材用“渔网”遮挡阳光与风尘,这种当地的临时性取材既具有原本场地的记忆,同时又与渔村的特征和吊蚝工作需要通风透气的需求相契合,因此我们以“渔网”代替以往建筑中常规的混凝土墙,建构具有岱嵩岛地域性的生产空间,探讨渔网界面带来的渗透问题。

三、 本地文化中心——闽南传统大厝平面的空间立体化研究

发掘岱嵩岛上的本土文化,我们发现海洋文化、潮汐涨落、渔业技术、闽南语言……这些本土星火或明或暗地闪烁于这个海岛上,这些文化活动建立在本地人在场参与的前提之上,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融合社区活动的功能,使当地人的存在与观众游览达到互动共通。

观察当地老建筑现状,其多已经进行了多层改建,因此,我们选取最具本地生活特色的闽南大厝,对其平面进行立体化研究,来构筑这个延续本土文化基因的活跃场所。

由于规划加强了岱嵩岛与东部整美半岛的航线联系和特大桥的视线联系,旨将此建筑作为展示岱嵩岛形象的第一眼名片,经过时留下一瞥难忘的岱嵩岛印象。

四、岱嵩岛拼图——以渔排为原型的海上生活模式探讨

在岱嵩岛周围的海面上,处处可见渔排,渔民们为了工作方便住在渔排上的简易小房子里,随着渔排规模的扩大,诞生了专门卖菜、卖水的渔排,还有旁边的杂货店、修理店……渐渐演变为一个“社区”。

近几年岱嵩岛的东部修建了佛昙湾特大桥,便利了周边地区的交通,但也彻底将岱嵩岛包围在了海湾内,岱嵩岛与外界又增加了一重阻隔。

因此,我们想要以岱嵩岛随处可见的渔排为原型,尝试构建一个动态的海上漂浮生活社区,它由切割岱嵩岛形成的六种模块组成,包含公共活动、生活居住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六种模块如同拼图,当他们以不同方式拼合,会呈现完全不同于岱嵩岛的空间特征,有时他们合成“岱嵩岛”,有时他们分散在海上,有时他们聚成一座新的岛屿。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他们冲出大桥,漂向外海,带着岱嵩岛的记忆及生活方式,远去、去到世界各地。

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那一天 我们想,到灯塔去吧 于是,我们迎着灯塔的光芒去向那里 与此同时,祭坛里燃烧着新一辈人的期望 他们嘈杂地欢呼着

会员专属

开通会员后,每月可获得1000积分,积分可用于下载素材。

高校机构及学生认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