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脈絡下的共享文創空間 重塑都市民眾、歷史建物、護城河之間的關係

下载所需积分: 4
年份:2021 学校: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建築組 课题:城市脈絡下的共享文創空間 - 重塑都市民眾、歷史建物、護城河之間的關係 设计师:林庭暄 指导老师:趙建銘 基地地址:中國300台灣新竹市東區文化街8號 类别:文化空间/公共空间/历史
一、計畫緣起 現在的公共空間,因為許多是官營的,因此塑造出堡壘式的建築空間,一點也不有趣以外,更失去『公共』的價值,民眾難以真正的與城市的建立連結,那麼民眾未來觸碰新知、閱讀學習在未來該長什麼樣。計畫將過去被堡壘式建築截斷的景觀、周邊環境、歷史建築與新建物建立起視覺連結,並利用剖面區思考環境脈絡整體的連貫性,在碎片化和混合型的後現代城市空間中建立橋樑,創造一個新型態的聚落中心。
二、基地歷史與環境 本基地位於新竹市東區的舊城區中,文化街8號一帶 1.地形地勢: 地勢標高在 100 公尺以下,屬新竹平原的一部分,大致由新竹沖積平原所組成。 2.氣候環境: 新竹區域的冬季季風相當強盛,加上新竹沖積平原的地形特殊,由東南到西北方向呈現喇叭形狀,使季風受到壓縮而增強,故新竹向來以「風」聞名,甚有「風城」之稱。 3.人口狀況: 新竹市因為有科學園區,如此高科技產業吸引了大量高學歷人才齊聚,除此之外,新竹市還有許多傳統、在地的企業,默默深耕多年,從玻璃製造到飲食生活,百工百業齊聚在此,使這座小城市處處朝氣蓬勃。 4.水文資源: 新竹市的河川由北而南依次為頭前溪、客雅溪、三姓公溪、大莊溪、頂寮溪、汫水港溪、海山川及鹽水港溪,均為由東向西流入海。 此外在市中心的新竹護城河(東門大溝)是從林森路至中央路長600公尺、寬約56公尺,從2000年開始規劃設計,成為新竹市的新八景,草皮與流水讓市民更能體會親水的樂趣,加上沿岸的樹木、植栽以及兩處小型的階梯劇場提供民眾戶外表演,讓護城河親水公園也是新竹市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5.歷史背景: (1)清領時期:街道特色是以東門城、城隍廟為中心發散的十字大街系統,另外有長形街屋與聚落廟宇,牌坊等等。 (2)日治時期:採用格子狀的街道系統與原本的南北走向成45度斜角,並有以東門圓環和中正路向東擴的日人集居區,還有象徵殖民统治的獨棟公共建築。 (3)光復初期:民國38年,大量人口還徒,眷村因此產生。 東區的發展整體來說,始於日據時期的新殖民城市空間營造。為了建設一個符合日本人之生活居住環境,因此東門周圍新規劃的市街地,以新竹驛、東門圓環為端點向東北的新興發展地區,塑造成為日人集居生活的區域。延續至今天,東區演變成為新竹市生產、休閒、教育的重要地帶。 6.都市計畫:目前新竹大致被劃分為三個區塊,以「歷史文化、生態生活及遊憩通學」就成為型塑新竹步行城市的核心路網。在歷史結點之間以綠意人行道連結到公園或校園,讓點到線進而形塑成面,除了在重大建設之外,也可以延續到鄰里公園、道路人行道及校園等,創造舒服自然的生活環境。
三、執行方法 1.基地問題改善,主要針對以下 6點進行改善與再造: (1)針對現有建築之違法增建部分提出拆除及周邊整合規劃。 (2)置入複合式數位文創場域,以吸引年輕族群進駐,提升社區活力。 (3)保留古蹟,延續空間文化價值,間接影響地域文化的留存。 (4)增加全日各時段使用使用人數,使基地無治安上之疑慮。 (5)組構出複合式科技創新空間,置入商業運轉機能。 (6)重啟生活閱讀場域,橫向串聯被隔斷的視覺的連結。 2.空間策略,以開發角度來設計,創造複合式藝文場域,首先保留新竹州圖書館延續城市記憶,之後置入全新的生活想像,置入城市文化生活在這之中,進一步達成文化傳承與復甦。有效地做資源整合,為年輕人創立一個社群和平台,在公共建設背後其實是引導產業升級及創造都市新價值的責任。
四、設計成果 1.設計概念以「人文與自然結合」、「開放式學習中心」、「不期而遇」為設計核心: (1) 充滿「小盒子」活動的街道: 將一樓違建商家翻轉成許多的「小盒子」,以基地東南為軸線,讓民眾穿越經過時可感知學習。人群可從不同地區滲透進到充滿活動的街道、經過玻璃都市科技展示廣場、販賣區、小舞台等,創造人與人之間更多交流的可能性。 (2)自然遊走的場域: 讓使用者自然流入各個具目的性與選擇性的空間。 可以自然遊走移動,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盡量開放空間,把工作坊排在沿街面,變成專業展示的區域。讓知識學習變得更開放透明,同時也是大家可以容易接觸互動的中心。 (3)之間的形塑: 在使用需求上,考量工作坊與辦公室需各自獨立,同時擁有共享部分空間之彈性,透過戶外廊道與平台串聯,從立體分層去思考彼此交織的可能,也作為活動開始發生的平台。 創造空間的彈性與連結性,利用小尺度曲折配置量體的方式,形塑出在活動與事件發生時可以「生產」與「交換」的場域。 (4) 環狀共享動線縫合: 空間單元以扇形排列在南北兩個方位,留設出通風及交流中介,讓民眾可以在裡面漫遊。利用平台互相垂直串聯,同時涵蓋不同類型市民的活動場所,讓陽光、氣流、人流與知識的流動,滲進主動線的場域。 2.改造構想: (1)就新竹市與新竹州圖書館的關係而言,在科技變遷之下,盼能在新竹州圖書館附近帶入生活新常態,同時完整此區的古蹟群,帶給市民歷史、人文與地域性的資訊。 (2)延古蹟區域做退縮,由凸出量體營造廣場遮蔭之處,塑造不同層級的戶外開放空間,同時能夠使建築物之間縫隙通風良好。 (3)利用量體屋頂空間重植綠植,創造多層次的綠帶視野串聯。 (4)民族路區域做騎樓退縮,改善舊有行人與車輛爭道,同時減緩基地面臨道路之緩衝區,並且引導群眾進入古蹟區域。 (5)增加棟之間的橋樑,讓古蹟出口處開放出來,橋梁同時作為都市中的空中觀景空間。將動線環繞於建築外側,增加古蹟的觸及率,引進年輕族群增加夜晚使用率,同時活化社區活力。 3.剖面設計 將共享文創園區、新竹州圖書館、護城河之間縫合,創造出樓層間的動線流動、層層退縮的露臺、可以對外眺望的廊道與天橋。 (1)北向置入玻璃市民廣場,縫合護城河與新竹州圖書館之連貫景色,移動州圖部分牆面,讓視覺部分穿透。 (2)減少轉彎死角,創造穩定的都市立面、回應基地不同面向,並以虛空間(中庭)連繫數位園區與新竹州圖。 (3)創造空間的彈性與連結性,3F玻璃盒子意圖與共享空間連接,使州圖屋頂成為新的都市平面。 (4) 街道、州圖書館連接處退縮,與外面的廣場構成「看與被看」的關係。彷若傳統廟埕露天電影院的意象。未來入內參觀的「人」即是廣場前投映的「劇」。以虛空間化解面對既有「市定古蹟」的「重」,並且用玻璃空間打破過去的文化展館的「高」不可攀。